经过70多年的建设发展,特别是升本后13年的艰苦奋斗,学校科学研究不断取得新成就。“十二五”以来,学校坚持“转型、提升、发展”战略,明确了“育应用型人才,出应用型成果,建应用型大学”的发展目标,坚持“做河西文章,出特色成果,争同类一流”的科研工作方针,不断理顺科研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,加大科研投入,坚持科研工作服务人才培养、服务区域发展的工作思路,初步探索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相互促进、紧密结合的科研创新之路。
1.科研平台建设
先后建成10个省级以上科学研究平台,建成24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、11个校级研究所,设立了7个科研实体机构。
2.科学研究及取得成果
以国家社科基金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为标志的高层次科研立项取得重大突破,文史艺术和农生化等学科的研究取得一系列高水平成果。近5年来,先后承担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7项,工信部、科技部和教育部等项目16项,甘肃省科技计划及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64项,地厅级科研项目92项。出版著作和教材95部,发表论文2163篇,其中发表在SCI、SCIE来源期刊上的论文114篇,发表在 CSSCI来源期刊上的论文74篇,有54项成果分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、社科成果奖等奖励。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,实用新型专利20项,外观设计专利15项。
3.学术影响力和服务社会能力
学校借力复旦提升发展,服务地方。先后举办14场有影响的区域发展高端学术会议,先后有29位院士和一大批全国知名学者来校指导学科专业建设,开展学术交流,为当地发展提出了重要的咨询意见。学校依托自身学科优势,主动服务地方,在基础教育、师资培养培训、农业科技推广、食用菌产业发展、微藻技术研发和设施农业技术服务等领域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,学校学术影响力和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升。
4.科研环境和条件建设
制定和实施《十二五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规划》、《河西学院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实施方案》、《河西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》等科研管理制度。新出台《河西学院科学研究项目资助管理办法》、《河西学院加强重点实验室、工程中心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建设的若干办法》,不断加大科研投入,加大课题申报和成果奖励力度。近5年学校科研经费累计投入达1497万元,科研经费总收入达到2200余万元,其中2014年达到901.29万元。
附件2: 科研创新团队 | ||||
序号 |
名称 |
依托院、部 |
团队负责人 |
团队成员 |
1 |
河西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研究科研团队 |
机关第一党支部 |
黎志强 |
谢继忠、杜 斌、王 德、张兴隆、姚秀琴、谢志春、王全位、蒋 超 |
2 |
河西走廊边塞文学与地域文化资源开发科研团队 |
文学院 |
朱瑜章 |
党万生、任 伟、乔 志、高少媛、曾贤兆 |
3 |
河西方言与民俗文化研究科研团队 |
文学院 |
黄大祥 |
何茂活、李贵生、李建宗、钱秀琴、高天霞、徐丽华 |
4 |
河西简牍及地方史志语言文字研究科研团队 |
文学院 |
何茂活 |
程建功、谢继忠、李贵生、高天霞、钱秀琴、徐丽华 |
5 |
当代大学生新伦理体系构建研究团队 |
政法学院 |
蔺海鲲 |
顾文斌、戴锦秀、张玉国、张泽锋 |
6 |
河西历史文化研究科研团队 |
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|
高 荣 |
谢继忠、闫廷亮、崔云胜、王晓晖、贾小军、杨军民、濮仲远 |
7 |
河西民间音乐、舞蹈研究科研团队 |
音乐学院 |
王文仁 |
甄勇宏、公兰英、石 芳、陈 艳、洛毛措、刘文荣、陈继刚 |
8 |
河西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科研团队 |
经济管理学院 |
杨 瑚 |
张怀林、张晓兵、张亮晶、陈 钰、郭 洁、杨 珽、王艳华 |
9 |
河西区域经济发展创新研究科研团队 |
经济管理学院 |
王丁宏 |
唐志强、杜明奎、马爱华、曹 瑾、唐玉玲 |
10 |
功能化工产品合成科研团队 |
化学与化工学院 |
岳国仁 |
张有明、王永生、金淑萍、王俊科、敏世雄、王芳、韩玉琦 |
11 |
天然产物成分与应用研究科研团队 |
化学与化工学院 |
安红钢 |
吴冬青、徐新建、薛国庆、林 敏、王俊科、任雪峰、宋 海、禹兴海、付如刚 |
12 |
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创新科研团队 |
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 |
史 军 |
张静、张晓峰、刘永科、赵文忠、李春锋、王学志、王立东 |
13 |
现代设施农业科研(服务)团队 |
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|
秦嘉海 |
刘玉环、陈修斌、王勤礼、鄂利锋、张春梅、许耀照、闫 芳 |
14 |
食药用真菌研究与推广科研团队 |
食用菌研究所 |
魏生龙 |
王治江、席亚丽、王小明、梁倩倩 |
15 |
计算机应用科研攻关与研发科研团队 |
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 |
周玉炳 |
吴建军、高彩霞、廖绍雯、樊 斌、高 峰、徐有芳、朱学君 |
16 |
教育信息化科研(服务)团队 |
信息技术中心 |
张有录 |
邱婧玲、郭 柄、公维余、王国俭、杜建荣、车启凤、周 亮、张 鹏、李一清 |
17 |
河西走廊农林有害生物诊断与防控技术科研(服务)团队 |
河西绿洲农业研究所 |
雷玉明 |
吕彪、罗光宏、王治江、邢会琴、孟嫣、李翊华、 |
18 |
电器控制及通信应用研究科研团队 |
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 |
刘振来 |
朱志斌、顾建雄、向根祥、董安明、张志荣、石玉军、周 佐、黄小娜 |
19 |
量子物理研究科研团队 |
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 |
孙桂华 |
葛素红、罗均华、董光兴、韩振海、杨宁选、韩久宁、何永林 |
20 |
几何与代数理论研究及应用科研团队 |
数学与统计学院 |
马统一 郭育红 |
王学忠、朱睦正、刘 群、张德燕、张万儒、刘春燕 |
21 |
微分方程理论与应用科研团队 |
数学与统计学院 |
晏兴学 闫作茂 |
张飞羽、王仁虎、张有为、贾秀梅、张宏武、郭金生 |
22 |
甘肃西部旱生植物生态及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科研团队 |
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|
张 勇 |
王桔红、李彩霞、高海宁、韩多红 |
23 |
河西走廊农林生物质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科研团队 |
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|
张芬琴 |
郝军元、李彩霞、王晓琴、苏凤贤、高慧娟、张喜峰、王恩军 |
24 |
微藻工程技术研究科研团队 |
凯源中心、生物经济技术开发研究所 |
祖廷勋 |
罗光宏、陈天仁、杨生辉、王丹霞 |
附件3: 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 | |||||
(一)校内研究所 | |||||
序号 |
研 究 机 构 名 称 |
挂 靠 单 位 |
所 长 |
副 所 长 |
办公室主任 |
1 |
河西文化研究所 |
文学院 |
黄大祥 |
程建功 |
何茂活 |
2 |
河西经济发展研究所 |
经济管理学院 |
王丁宏 |
董永红 |
张晓斌 |
3 |
河西生态研究所 |
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|
张 勇 |
谢宗平 |
崔 伟 |
4 |
敦煌学与河西民族史研究所 |
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|
高 荣 |
谢继忠 崔云胜 |
贾小军 |
5 |
河西学院食用菌研究所 |
甘肃省应用真菌工程实验室 |
魏生龙 |
王治江 |
王治江 |
6 |
河西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 |
教师教育学院 |
王大顺 |
李 颖 |
郝德贤 |
7 |
河西学院生物经济技术开发研究所 |
甘肃凯源生物技术开发中心 |
祖廷勋 |
罗光宏 |
陈天仁 |
8 |
河西学院教育技术研究所 |
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 |
张有录 |
|
郭 炳 |
9 |
河西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|
政法学院 |
杨 芳 |
|
张 涛 |
10 |
河西走廊沙产业研究所 |
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|
张 勇 |
吕 彪 |
|
11 |
河西绿洲农业研究所 |
河西绿洲与农业研究院 |
吕 彪 |
|
|
(二)校内科研机构 | |||||
序号 |
机构名称 |
负责人 |
办公室主任 | ||
1 |
河西走廊特色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|
岳国仁 |
宋海 | ||
2 |
河西生态与绿洲农业研究院 |
吕彪 |
武志昌 | ||
3 |
甘肃省微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(凯源生物技术开发中心) |
罗光宏 |
王丹霞 | ||
4 |
甘肃省应用真菌工程实验室(甘肃祁连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) |
魏生龙 |
冯九海 | ||
5 |
敦煌绘画与当代绘画研究中心 |
陈兴祝 |
| ||
6 |
河西史地研究中心 |
高荣 |
刘慧 | ||
7 |
河西走廊民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 |
黄大祥 |
|